TT talk



新創交流聚 · 創業臺東QQQA
-------TT talk 2021 全新版本介紹---------
TTMaker 每月高度論壇 TT talk <新創交流·聚> 自2021年起,調整為每月最後一週星期五下午舉辦 ,並採QQQA形式進行,將邀請一位創業家或專業人士主談,選定題目為有助於創業路上所需資源與知識,並由三組創業家報名「提問團」針對該主題,或以自己案例作出提問,由主談者諮詢解答,即是3個創業家的Question與1位主談人Answer的形式進行,以此更能實際協助到創業家在創業道路上的疑惑,並得到實際資源與協助。
提問團的三組創業家採事先報名,並事先提供相關資料給主講人可先準備。提問團報名超過三組時,則由主辦單位遴選決定,現場公布名單。
活動流程:
14:00-14:50 主談人分享主題時段 / 14:50-15:00 --中場休息-- / 15:00-16:00 提問團時段 / 16:00-16:30 自由交流

2021.十月場

10/08 地方設計-如何設計翻轉地方
2021/10/08(五)14:00-16:00
(原為 2021/09/25 延期舉辦)
蔡奕屏
台日地方系文化研究者,創造性關係繫結者,《地方設計》作者。
X提問團
小村遠遠、環山雅築、紅烏龍茶合作社
萃取土地魅力,用設計翻轉地方,再創新氣象、新商機!
近幾年,「地方設計」、「在地設計」、「地域設計」即有關地方的設計,開始受到設計界的矚目,另一方面許多地方也視「設計」作為地方活化時重要的關鍵手法之一。10月份TTtalk講座,邀請到《地方設計》一書的作者蔡奕屏,將介紹日本地方設計的脈絡,並透過精選概念與案例,與台東的朋友們分享,共同激盪設計翻轉地方的新想法!
主談人介紹:
蔡奕屏-台日地方系文化研究者,創造性關係繫結者,《地方設計》作者。目前於日本千葉大學設計文化計畫研究室,進行地方設計觀察,以及地域活性化、地域振興協力隊、地方關係人口等相關研究。目前遠大的目標是,在以日本案例為主的《地方設計》一書完成之後,要和台灣與亞洲的朋友們一起共創一本《台灣/亞洲地方設計》之書。
買書去👉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79721?sloc=main

精彩活動紀錄

地方設計-如何設計翻轉地方 蔡弈屏
談到地方創生,不如來說「地方設計」,當設計師進入鄉村 不僅只有為產品做包裝,地方要走向未來,應該有更大的思維。設計如何翻轉地方? 本次TTtalk邀請到蔡弈屏老師,她觀察近五年在日本的出版界,開始有書籍注意到地方設計的方向,心中出現「如何透過設計改變地方?」的提問,於是展開一趟跨越6000公里的訪問之旅,以「地方設計」一書,收錄日本14位地方設計師及中川政七商店的案例。本次特別分享2位設計師的精彩內容,以及所整理出的地方設計公約數,開啟大家對設計與地方的各種思維與可能性。
【案例1】服部滋樹-以大阪為基地,地域品牌化第一把交椅
設計是什麼?
服部滋樹被譽為日本地方設計大師,曾受過日本47都道府縣邀請,在此特別分享了他的設計方法論。服部滋樹認為,談到設計,大家看到最多的是後期的輸出,近似廣告的output,但成果發表之前,其實最花心力的是前期80%的設計思考的過程,透過研究、調查、檢驗、解體、編輯、再構築,才會有網站、包裝、海報等等的產出。
研究調查也是廣告很大的一部分,過程中要找出什麼問題、誰、在什麼地方、用什麼素材、以什麼技術、抱持什麼想法、做了什麼東西? 透過這個過程會讓設計更立體,但不是全部丟給設計師,需要當地引薦 案內的人,讓設計師容易進入研究場域。或是在地朋友把地方調查提供給設計師,比起從零開始,設計師 能夠更順利進入地方脈絡。
品牌化的定義?
物語(故事):物品講述à講述物品
不是靠物品自己講話,而幫它營造一個能順利傳達的過程。
地域品牌化:是透過設計講述的方式,把地方訴說地好聽、有吸引力。在歷史片段、脈絡中,進行視覺化的過程。也要透過觀光、生活、產業三個面向,相互強化影響。
比起內容、脈絡更為重要
在蒐集完資料,要如何建構脈絡是非常重要的。舉例:台東的金針,它的歷史背景、飲食文化、料理相關的故事,甚至是擺盤、器皿是如何安排? 回應在日本的案例,服部滋樹曾做過小豆島的調查,以拜訪家庭料理,研究小豆島的飲食文化與食材關係。最後把訪談內容視覺化,作為宣傳的海報,也應證前面所說:前期的80%的調查與廣告產生鏈結的呈現。
另一個案例是日本關西-瀨戶內經濟文化圈,服部滋樹提出:希望把神戶的人集合起來,把焦點從東京大城市轉回瀨戶內,發展出獨特經濟文化圈。回頭看台灣類似的情況,宜蘭、桃園,這兩個與台北非常靠近的城市,是否找出自己獨特的特色? 讓人口能留在當地發展。
【案例2】工藝產地活化設計師-新山直廣
新山直廣在福井縣推動傳統工藝產業的創新設計,自詡為「駐鎮設計師」。他的設計流程為支持➡製作➡販售➡醞釀,四個主軸,今天特別以Sur 飾品品牌,跟大家分享「製作」這個概念。
鯖江市為日本著名的眼鏡小鎮,所生產的鏡架佔全國96%。當地有6萬9千人,平均每6個人就有一位從事眼鏡相關的工作。新山直廣拜訪了當地的眼鏡製造者,發現所使用的素材很好,是取自棉花高級材料,擁有重量輕、透明度高、親膚的特質,但眼鏡剩料被丟掉可惜,於是成立品牌Sur,發想用剩餘板材再製成飾品。一開始由手工製作,在手作市集販售,雖然生意不差,但認真比對成本,發現不是可持續性的事業,於是進行品牌重整。
重新定位
思考若以飾品品牌定位,應當首重「設計感」,於是把論述重新翻轉調整,針對TA 描述重整定位,並將包裝、網站、統整成新論述 TA的樣貌。
1. 介紹功能性、效果
2. 眼鏡剩料再利用
3. 年輕的移居者設計
以展覽會出道
日本品牌非常重視出道,是產品上市的關鍵。不同主題的展售會出場,會吸引不同受眾的買家。所以第一次就能吸引到想要連結的人,對品牌非常重要。Sur選擇從日本D47博物館出發,該館的策展主軸聚焦於「旅行、物產、地方問題」,除了符合形象外,D47博物館對設計感,商品呈現的要求,也會消費者也有更深的信任感。
回應市場的能力
從銷售中觀察,當只用眼鏡剩料製作,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時,要繼續使用剩材,還是訂購新板材? 回到建立品牌的初衷,具備回應市場的能力很重要,於是決定訂購新的板材製作飾品。但這樣又會背離品牌初衷? 新山直廣提出「地方限定、數量限定」的概念,在日本的地方店鋪是用剩料製作的飾品,而因應大量商品需求,有輸出到國外的使用新板材,就能達到兩全其美,不違背初衷,又能滿足市場需求。

【地方設計是什麼? 】
弈屏老師在大量訪問後,統整出日本地方設計的公約數
1.沒有業主的設計
除了業務委託,都有自主性的專案,希望讓小鎮更有趣。
2. 紮根於地方的設計
設計師的主業以地方委託為主,不只是做包裝、網站後端的設計,而是透過研究調查更認識當地。
3. 不刻意去尋找的「地方性」
透過與產業合作、深耕,設計師逐步圈出自己設計的哲學。沒有刻意追求,而是透過時間的積累, 自然而然出現有地方性的設計。
4. 廣義的、多元多樣的「設計」
除了物品,也有事件的設計。在地方上遇到的問題多元,有的是典型設計可以解決,不能的就透過活動、事件、倡議進行溝通。
5. 多元的角色與多元的團體
設計師會在不同團體裡多元流動,以不同角色跟大家一起面對課題。
6. 傳達設計的極致
設計師有自己的店舖與空間,他們的想法及提案就有更多與社會大眾、鄰里互動溝通的管道。
【勝手姊妹鄉計畫】
弈屏老師的「地方設計」一書出版後,獲得廣大的迴響,各地從各自苦惱的時代,走向跨越國境、連結各地方與地方的時代。她的新計畫「勝手姊妹鄉」希望為日本地方與台灣地方媒合交流,並跨越到其他的亞洲地區。勝手,在日文代表擅自主張的意思,期待由牽起地方姊妹鄉的友好,締結未來在政治或外交上的友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