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TT talk

新創交流聚 · 創業臺東QQQA

-------TT talk  2021 全新版本介紹---------

 

TTMaker 每月高度論壇 TT talk <新創交流·聚> 自2021年起,調整為每月最後一週星期五下午舉辦 ,並採QQQA形式進行,將邀請一位創業家或專業人士主談,選定題目為有助於創業路上所需資源與知識,並由三組創業家報名「提問團」針對該主題,或以自己案例作出提問,由主談者諮詢解答,即是3個創業家的Question與1位主談人Answer的形式進行,以此更能實際協助到創業家在創業道路上的疑惑,並得到實際資源與協助。

 

提問團的三組創業家採事先報名,並事先提供相關資料給主講人可先準備。提問團報名超過三組時,則由主辦單位遴選決定,現場公布名單。

 

活動流程:

14:00-14:50 主談人分享主題時段 / 14:50-15:00 --中場休息-- / 15:00-16:00 提問團時段 / 16:00-16:30 自由交流

2021 key visual 2-08-06.png

2021.十二月場

12.10 上午TTtalk(2).jpg

12/09 [東岸接力系列]地方創生很有關係
「慢」島經濟談

宋若甄

《慢島生活》執行長、公視《農村的遠見》企劃

 

任永旭

古酒米《吉野一號》復育青農、《吉野吟釀》原料供應商

 

台東QA代表

釧南雁

《饗嚮台東》創辦人、紅烏龍合作社理事長

2021/12/10(五)13:00-15:00

報名截止

地方創生的「慢」經濟

地方創生如何創造關係? 在地的特色及人文風情,如何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的產業? 本次講座邀請到兩位主談人,若甄是《慢島生活》的負責人,來與大家聊聊在宜蘭農村的觀察,青農小農的合作模式,以及如何策劃活動。永旭是與慢島生活合作的小農,他將從小農的角度切入,談與慢島的合作關係,其外他這一兩年在深溝復育古老米種《吉野一號》的歷程,製作《吉野吟釀》清酒,與慢島共創在深溝的地方「慢」經濟。


主談人介紹:

宋若甄

《慢島生活》執行長、公視《農村的遠見》製作人。慢島生活是一處在宜蘭鄉間老屋改造的食農活動空間,希望發展成為一處城鄉交流的友善介面。

任永旭

深溝青農,以自然農法成功復育被譽為「天皇米」的吉野一號,因而產出國內第一支由古老酒米《吉野一號》製作的吟釀。

台東QA代表:

釧南雁

《饗嚮台東》創辦人、紅烏龍合作社理事長。以盛宴款待賓客是為饗,引路是為嚮。我們從鹿野出發,帶你領略在地的美好,一起探索台東農村日常多元風貌。 

​精彩活動紀錄

LINE_ALBUM_20211210TTtalk_211213_111.jpg

地方創生如何創造關係? 在地的特色及人文風情,如何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的產業? 本次講座邀請到兩位主談人,若甄是《慢島生活》的負責人,來與大家聊聊在宜蘭農村的觀察,青農小農的合作模式,以及如何策劃活動。永旭是與慢島生活合作的小農,他將從小農的角度切入,談與慢島的合作關係,其外他這一兩年在深溝復育古老米種《吉野一號》的歷程,製作《吉野吟釀》清酒,與慢島共創在深溝的地方「慢」經濟。

主持人Show以一句大家而熟能詳的順口溜開場:「有關係、就沒關係;沒關係、就有關係」。關係=交情,可見關係在華人生活圈的重要性。而在地方創生上,關係人口聽起來像特定名詞,但可以解讀為地方的CRM系統,涵蓋著喜歡我的客戶、關心我的粉絲、想來工作、觀光、甚至是在地方有困難時想要一起幫忙的人。由此可見關係人口的重要,產業能夠持續成長,人才、合作夥伴、關心在地的人都缺一不可。台東一直在推動「慢經濟」,而今天是台東關係人口的第一步,歡迎宜蘭的朋友來與我們交流,也感謝副縣長特別前來關心。 

宋若甄 / 慢島生活-交換你的城鄉視野

宋若甄是「慢島生活」的執行長,曾擔任公視《農村的遠見》企劃執行,在參與拍攝完紀錄片後,對於鄉村生活的發展有了啟發。慢島成立於2019年,目前進入第三年。慢島生活的成立,是希望串聯不同主流社會的價值觀,溝通城鄉之間 「慢」的價值,交換城鄉的視野。她在移居深溝後,從觀察者、紀錄者、變成當事人。

 

深溝村的位置,在宜蘭的雪山腳下,面積4.4平方公里(約二十分之一的鹿野山),人口只有2271人(2021),主要產業是水稻,並為重要的水源地。在20年前,留日法學碩士賴青松大哥返鄉,開始從事友善耕作的水稻。因為他回到鄉下種田,吸引了一票跟他一樣對土地與生活有想像的人,目前有超過150位友善耕種的小農,以及100甲友善耕作的土地面積。

 

深溝村可稱為花樣最多的農村,這裡有建築師、紀錄片工作者、媒體人。各式各樣的人到這裡,開書店、 做農村廣播、開小農餐廳。因為深溝開放的風氣,加上離都市很近,因此了吸引一票人,人口一直維持成長,這與其他農村相較,是很特別的現象。而目前深溝正在經歷組織化,一代與二代之間的傳承。

 

在宜蘭和台東一樣都在談「慢經濟」,但面對的客群與挑戰不一樣。從影像中可以觀察到農村的景色,宜蘭屬於破碎的耕地面積,要拚經濟規模與產量很難,但距離最大消費市場比較近,所以能做一點不一樣的事,深溝定位在賣生活、賣風格,釋放一個愉快的鄉村生活是什麼樣子。

 

彈性開放的支持系統

以若甄本身舉例,她的半農半X經濟模式為:務農9%+慢島生活46%+育兒45%。

由於深溝社群的彈性,以及開放支持的系統,讓她可以實踐務農/執行長/媽媽,三種不同的角色,展現內心想做的事,有很多夥伴一起努力,過一個愉快的生活。銷售則是透過是人際間的信任,再連結到外圈的人,透過彼此串聯達到慢經濟的規模化,因而找到更多擁有相同價值的夥伴,形成城鄉共融的聚落及全新的產業,這與工業時代的規模化不同。

 

慢島學堂成為一個協助進入農村生活的入口

1.對於想來但無法下決心的人

開設為期15周的春季水稻班、秋季蔬菜班,讓有興趣移居的人來交朋友、擴展人脈、認識鄉村生活。慢島也承租下一棟房子,開始了Share house 短期移居的服務,專收猶豫不決、部分不會放棄都市生活的朋友。

 

2.對於已經決定要搬到村子裡的人

透過在地的人際網路,找到閒置的空間釋出/出租。未來也有打算透過群眾募資,把空間留在在地人手上,能夠好好運用。

 

3.對深溝有興趣/意願到深溝的人

針對覺得農村有趣,但只想三天兩夜來玩的人,慢島提供了食農體驗,未來將會有更多選擇、與更多農友合作,並在更多平台曝光。目前有線上線下講座、筊白筍體驗、魔法料理堂親子活動、野地餐旅等等。

 

4.對於還不認識深溝的人

發行「深溝家」刊物,擺放在店家中,觸及更多人來認識,希望有一天能變成夥伴。

若甄分享了擁有71萬會員荷蘭非營利組織的案例,他們為了維護生物多樣性,將想要保育的湖區土地買了下來。但經過100年後,調查生物的種類從 75% 降至50%-15%,大環境持續變差,努力有達成嗎? 最後,她把荷蘭自然資產保護協會得到的一句話也送給大家:「接受既有的事實,往目標往前進,你不知道轉折點在哪裡。」

任永旭 / 從花蓮到宜蘭-友善耕作的生存之路

 

永旭自稱是農一代,畢業於高醫大生醫系、台大森林環境研究所,主要研究鳥類生態。他從未接觸過農業,八年前先到了花蓮開始種水稻, 四年前受青松大哥邀請搬到宜蘭,今天分享他在過程中如何生存,以及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。

 

由於永旭希望自己能居住在好的生活環境、做自主性高的工作,以及喜歡野外的生活環境,期盼將所學應用在生活中,他的第一步是搬到花蓮,從荒煙漫草的耕地上開始整地、耕作,直到吃到自己種的第一期稻米,心中相當感動,希望能藉由種田自給自足,友善環境與田間生物,也將生態與保育的觀念傳遞出去。

 

但在花蓮的田區的環境不好經營,也想試種特殊品種,因此受青松大哥的邀請搬到宜蘭,有好的田區與氣候條件,才能有新的嘗試,他開始了古法育苗,試種各種不同的酒米、古品種。在克服種種困難下,成功栽培了「吉野一號」 古酒米,與酒廠合作製作出「吉野吟釀」。但這是一條艱辛的路,永旭表示100顆的乾穀,可能只有20-30%發芽率,目前正在嘗試復育各種古品種,進入量產做成清酒,或成為水稻栽培歷史的展示。

 

為了生存,他也做過很多的嘗試:做甜點(可麗露、瑪德蓮、千層蛋糕)、烘咖啡豆,到台北的蔬食餐廳開分享會,希望能讓有興趣的人多了解,再吸引他們到深溝參訪。最後,他提出做這些到底賺不賺錢? 有什麼意義? 永旭最後以一代宗師以及弘一大師的名言回應:

 

「我見過了高山,才知道最難過的是生活。」

 

「心存信念,總有被回應的一天,那怕暫時無果,日後也必有收穫。」

釧南雁 /《饗嚮台東》創辦人、紅烏龍合作社理事長

 

南雁在2015年回到鹿野,協助家中經營民宿。發現在過程中發現,農村有很多好的東西賣不出去、沒有好的銷售管道,自己遇到的問題,也是在地人的問題,因此創立了《饗嚮台東》做整合的服務,希望成為最有溫度的在地平台,以體驗服務讓更多人認識。

 

饗嚮台東

整合模式: 先利他,解決消費者問題。著重於產品力、店家服務、地方服務。在發展歷程上,2017提供好的產品、服務標準化。2018建立電商、2019成立體驗館、2020虛實整合、2021數位服務+平台,期待透過地方體驗設計,帶動鄉村的生命力。因此設計了四季旅遊、大地餐桌、來鹿野鳳茶等活動,以及客製化體驗設計,並有饗嚮選品,讓遊客能透過電商選購。目前也有實體的基地,作為產品展示、料理教室 茶區教室、以及大型活動的場地。

 

紅烏龍茶合作社

想要促成地方產業發展,先回到一級產業。在地遇到的問題是有質無量;合作社的模式能以團結替代競爭,做到有量有質, 因此誕生紅烏龍茶合作社。透過產地證明、產地溯源的方式,提升價值與價格,吸引青年返鄉種茶。原創在鹿野,是世界的紅烏龍,上一代生活在茶裡,會種茶、賣茶,但不知道紅烏龍的珍貴。品牌曾進入松菸策展,近期會有櫃位。在地需要團結,耕地才不會萎縮,透過合作,三代進來一起努力。想做的不只是被看見,還要能維持生活、生計、生態的共好共生。

Q&A對談

Q1:無論是個人或地方,最關鍵留下來的原因是什麼?

A1:從都市搬到鄉村,最重要的是心靈上允許做自己,給予很大的自由與支持。由於深溝是水稻的聚落,實質上,有一塊田(1-2分)就是很好的起步,再慢慢的擴張,就是吸引大家進來的方式。最主要處理的是有田、有住所。看似簡單,但在鄉下是困難的,痛點是有空屋,但不一定租的到(找不到房東、被都市人買走、產權複雜)。田更複雜,地主有自己的想法,地主跟田主要合得來。花了半年,輾轉才找到房子,帶了很多設備。村裡找到空間不容易,要找到能裝進去的更難。慢島這幾年的努力,有開始解決這個困擾,青松大哥面對老地主,再透過文全大哥轉租給有意務農的田主。

 

 

Q2:宜蘭是從一級農業開始,而台東由三級觀光起步,不同的模式,想聽聽看宜蘭夥伴的想法?

A2:在宜蘭,由青松大哥開始了一人合作社,從預約計畫生產,一級到三級全部自己做,跟台東的專業分工不同。慢島出現後,才開始協助處理部分產銷。慢島的角色比較像經紀人、舞台總監,個人品牌要各自努力,主角想怎麼演要得看自己。小農對自己的購買者,當有趣的事情發生、有需要時才進入團隊合作。我們的關係是既獨立又合作,分工是長出來的,而不是透過組織規範。

 

Q3:如何面試新人?

A3:第一步是要對媒體友善,雖然要花很多時間,讓更多人知道村子,農村後繼有人。青松大哥遇到很多人有熱情,但考量到不知承租者是否能堅持下去,不敢把老農的地轉租出去。很幸運在2013年遇到文全大哥,發起了倆佰甲計畫,找到有農夫夢想的人,試著用團體方式回歸農村。他將累積下來的資源變成社會資本,把擴張的市場分給別人做,大家一起共享一個生活。當他將自己的信用度轉嫁出去,層層壓力分攤,讓土地去到最想要的人身上,這是深溝在土地資源分享很核心的關鍵。農村的故事、土地療癒的力量,有很多美好的情感,要把東部的文化能量hold著,透過跟西部都市的對話,讓世界羨慕我們。

 

副縣長為大家勉勵

歡迎宜蘭的朋友來到台東,帶來精彩的分享。過去任職於農委會時,曾跑遍全台農村。在台灣要怎麼定義農村? 農村,可以說是農業存在的人群聚落。而我在德國的農村,看到了不一樣的面向,在那裡農村是給想住在比較舒服地方的人們,而宜蘭吸引比較多這樣類型的人。談到農村不一定要跟農業綁在一起,這樣很多年輕人心裡會抗拒,所以在台東是由國計處在推動相關計畫,才會有無限的機會。像紅烏龍,我們要做的是品牌與產業,透過熱氣球結合鳳梨與紅烏龍,一起飛起來。宜蘭的優勢是離都會區近,在台東讓下定決心發展的人來。台東堅持慢經濟的發展,但不是回到阿公阿嬤的生活方式,要導入現代的思維;在土地的發展上,要突破既有的障礙,才能讓年輕人願意留下來。歡迎持續來交流,讓大家不斷地進步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