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TT talk

新創交流聚 · 創業臺東QQQA

-------TT talk  2021 全新版本介紹---------

 

TTMaker 每月高度論壇 TT talk <新創交流·聚> 自2021年起,調整為每月最後一週星期五下午舉辦 ,並採QQQA形式進行,將邀請一位創業家或專業人士主談,選定題目為有助於創業路上所需資源與知識,並由三組創業家報名「提問團」針對該主題,或以自己案例作出提問,由主談者諮詢解答,即是3個創業家的Question與1位主談人Answer的形式進行,以此更能實際協助到創業家在創業道路上的疑惑,並得到實際資源與協助。

 

提問團的三組創業家採事先報名,並事先提供相關資料給主講人可先準備。提問團報名超過三組時,則由主辦單位遴選決定,現場公布名單。

 

活動流程:

14:00-14:50 主談人分享主題時段 / 14:50-15:00 --中場休息-- / 15:00-16:00 提問團時段 / 16:00-16:30 自由交流

2021 key visual 2-08-06.png

2021.十二月場

12/09 [東岸接力系列]
東岸!設計文化採集-從在地出發的設計指南

程昀儀

《掌生穀粒》創辦人、《花蓮設計中心》前期總籌。

台東QA代表:

黃秀玲

《東東市》主理人、《秀異永華文化》負責人。

2021/12/09(四)10:00-12:00

報名截止

「文化在前、設計殿後」,從在地出發的設計指南!

「地方設計」,該怎麼採集在地視角的文化要素? 本次講座邀請到《掌生穀粒》的創辦人程昀儀老師,分享為《花蓮設計中心》啟動而做的前期田調採集,並且將其立體化成為展覽體驗《沿路的推理——花蓮美學節之田野搜查線》,奠定了「文化在前、設計殿後」的運作模式,為地方文化與生活美學儲備一個穿透的力量,協助地方政府能持續推出更多風格自由、文化飽滿的好設計。

 


主談人介紹:

程昀儀

《掌生穀粒》創辦人、《花蓮設計中心》前期總籌。擅長用故事行銷與美學風格,開創獨一無二的精品農業之路。她曾連續四年拿下德國紅點設計獎、連續兩年香港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殊榮、榮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好設計獎等國際肯定。 為了替台灣最美好的人事物掌聲鼓勵,程昀儀2006年創立「掌生榖粒」,從農業到美食、從產地到餐桌,為消費者發掘最美好的作物和風土,傳遞食材生產背後的動人故事。

台東QA代表:

黃秀玲​

秀異永華文化有限公司成立於2020年,由黃秀玲與黃俊一夫婦移居台東後成立,以文創背景及育成輔導經驗,創建「東東市」品牌,定位為「為台東生活風格提案的選品店」,倡議「美美地生活、吃好的食物、友善土地」,透過在地選品向旅人介紹台東的美好,也帶來外界創意新能量。

​精彩活動紀錄

12.09 TTtalk (1).jpg
LINE_ALBUM_20211209TTtalk_211213_3.jpg

東岸!設計文化採集-從在地出發的設計指南

 

TTMaker創業嘉年華首發,以TTtalk #東岸接力系列展開序幕,請到《掌生穀粒》的創辦人、《花蓮設計中心》前期總籌程昀儀老師,分享為《花蓮設計中心》啟動而做的前期田調採集,並且將其立體化成為展覽體驗《沿路的推理——花蓮美學節之田野搜查線》,奠定了「文化在前、設計殿後」的運作模式。現場並透過創業家與設計師的QA對談,引發更多宏觀的思考及想法。

LINE_ALBUM_20211209TTtalk_211213_6.jpg

「掌生穀粒 

    為台灣依舊美好的人事物,掌聲鼓勵。」

「 翻土文化

    翻土是為了沃土,也探索餵養萬物的養分;

    翻土是為了尋根,且梳理枝繁葉茂的脈絡;

    翻土是為了感恩,向甘心乘載的大地致敬。」

LINE_ALBUM_20211209TTtalk_211213_2.jpg

文化採集與深度企劃

《掌生穀粒》花了一年時間,為《花蓮設計中心》啟動而做的前期田調採集,這是與花蓮縣政府合作實驗性的案型。《掌生穀粒》為什麼能這麼做? 本身因為有愛玩的本性,想要以有趣的活動帶動每一次銷售。例如:母親節企劃,以母親與女兒的對話作為包裝文案,去觸碰到人們心理的開關。這樣的有趣的行銷模式實驗證明了企劃案是否有站在需求者的角度,實踐出「原來我需要」這件事,也帶動了每一次的銷售。也拜網路時代所賜,不需要印出大量的廣宣品,能做AB Test,持續累積了許多經驗。

斜槓的幅度

《掌生穀粒》在農業之外,也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。

 

曾經承接過台北捷運局的年報。從過服務的過程中發現,全球的捷運局都到台北取經,連新加坡也來考察。從中梳理出人們喜歡捷運的原因,讓合作的對象感受到「原來我們這麼好啊! 」有捷運象徵著生活的便利,極度從容、不須驚慌,準點是連新加坡人都想要趕上北捷。這個案例所想表達的是,讓事務呈現的真實度高,是很重要的脈絡,不能只有透過包裝呈現,但與事實無關。當產品不夠好時,行銷只會讓它死得更快。這是很簡單的道理,但在被新浪潮衝擊時,很容易被忘掉。

 

也曾做過新北的建案,業主是二代接班,有不同的想法目前的時代有許多不同人設的創業者及新興行業,例如:Youtuber,這些角色尷尬地存在生活中,但又令人興奮。我們一起梳理出新的購屋視角,定調在非住宅的辦公空間。這個案例要告訴大家的是,要能夠重新定義自己,改寫遊戲規則的人獨贏,但非橫空出世,而是透過深度的探索與挖掘自己之後,在分眾的世界,把自己切到新的定位。當新的定位出現,會產生奇妙的位差動能,能幫助我們在極短時間內取得紅利。但時間壓著我們往前跑,不同類別進入門檻及紅利時間不一樣,要能夠快速掌握。

 

專業的小戰場

透過Grace老師的關係,我們也接觸到屏東的設計案。為「檸檬大叔」品牌重新定位,打造人設Uncle Lemon,成為團購小天王。第一年在預設製作的數量外,還沒銷售完即追加1萬片;接下來在2020年帶來額外2000萬營收;2021翻倍成長,往香港海外輸出。檸檬大叔把一顆檸檬變成檸檬磚,打破時空的界限 (產季/運輸海外) 這是做產品很重要的切點。

田野裡的視線

當我們累積商業上的實戰經驗,很榮幸在年初遇上花蓮的文化局長-吳勁毅先生,開始進行一個有深度與廣度的調查案。這是花蓮設計中心的前身,雲端上線的設定,不需要設立部門與空間。在這樣的條件下有兩個任務:1.針對公務人員的內部訓練,降低與設計的溝通上的落差障礙。2. 設計翻譯,當引入外界力量  專業人士進入時,認識在地人心目中的花蓮 (非外界的刻板印象,只有大山大海七星潭的制式認定)。

 

因此,我們邀請各界專業講師,做了八場座談會。另一個重要的工作是「田調」,這是所有文化的採集、企劃的根源。有根的企劃才能枝繁葉茂,不會只有創意文案的包裝。我們的角色像是整體形象造型師,把這個人的性格、語調、成長背景形塑出來,把美好的一面擦光發亮,這才是設計要展現出的力道。而我們設計的角度來自生活軌跡的挖掘,團隊裡也有人類學背景的成員,呈現出新的角度與方式去梳理脈絡。

 

邀請花蓮在地的團隊《O'rip》雜誌創辦人王玉萍,作為文化採集的基礎團隊, 17位寫者,包含生態、海洋、農業、生活、族群聲音的探索,找出人們現在活著的樣子,不是史前的文化,編輯成為一本刊物( 預計12月底出刊),可視為一本索引,先把花蓮的必要項目列出來,作為外來設計者的參考依據。從中可以發現貓頭鷹、七星潭的石頭、台灣百岳34入口,這些花蓮的重要指標,未來再逐一建立文本。

 

沿路的探索

關於這本書的呈現,會以一個展演,將書的編輯內容立體化。入口有造景。把物種埋在沿路動線,進入展區成為一個河床。七星潭的石頭也有很有趣的故事,可能來自中央山脈、海洋侵蝕,它也可能來自花蓮港國際貿易的空船壓艙石,樣貌來自全世界各地。談到石頭,另一個原因,因為花蓮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石礦採集地。在前花蓮縣長謝深山到義大利考察時,受到很好的待遇,因為義大利人認為花蓮石藝在國際的交流地位很高,回國後將花蓮的石雕工藝,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。

 

因此,沿路的探索選用石頭作為展覽的主題。定調用石頭做前提,協助當地協會、推廣單位優化過去的表現形式,因為有對照、有比較,才有調整的空間,做出與過去不同的表達。花蓮的賞石藝術已有固定的模式與目標族群,我們另外給予新的故事,針對親子族群做了石頭運動會,以石頭最為主要的道具,把歷史上人類使用石頭的紀錄趣味化,有秤重的遊戲、投石遊戲、大地遊戲,吸引不同的人們。

 

回頭來看設計這件事,不只是設計單位的需求,應該是全民的運動。未來花蓮縣徽的表達,不只是設計師跟公部門關起門來討論,希望有包容性大、運用廣的概念。於是我們先把屬於花蓮的元素做出來,用符號來表達,測試型地做成貼紙讓大家玩,做一個與民眾互動的示範。透過設計解構、公民參與的過程,把花蓮人的意見表達出來,做出未來宏觀、有時間感、屬於眾人縣徽。

 

在靈感之前,先要有根源、先做田調。這一本田調書,有景色視角、有物種元素、也有鄰家故事。這樣豐富的素材,是發動在地力量,集結在地的聲音而成。感謝有很多在地人默默耕耘、蒐集故事,但如何梳理 、編輯就顯得重要,這是一個深度文化企劃力的啟動案。在外地人的翻攪之前,在地人的基礎工作要先做好。這次得到很好的迴響,無論中央或地方,都需要文化的探索與採集,集結起來將是很精彩的表現。

 

以上是分享本次《花蓮設計中心》雲端上線的前身概述。

接下來由《東東市》主理人Show,作為台東在地代表回應。

 

由設計能量導入的選品店

設計文化採集其是算是種 DNA,特別是昀儀老師及Show都是企劃底子出身,所以在思考設計時,會有不同的角度。Show將《東東市》定義為台東在地生活提案的選品店,回應昀儀老師「創意就在生活的現場」,但有沒有人看見它? 若沒有被框出來,大家會看不見它,這是個有趣的觀察點。

 

我們用《東東市》將最精彩的台東框起來,定義了台東的生活風格為「美美的生活、吃好的食物、友善土地」,以選品的方式去跟大家提案,什麼是美好、創意、設計、很多台東的創意? 這一年的時間,能量不斷長出來,也被媒體喻為「台東最美的轉運站」。

 

很開心《東東市》有一個非常好的合作夥伴-亞洲最大美學品牌《未來市》,我們是用交叉對話的方式進行框架的的建構。《東東市》是以「一方水土一方人」,去定義台東的風格。例如: 來台東就是要買地瓜酥? 我們認為其實不是,來到台東想帶走伴手禮,是因為喜歡台東的生活風格、呼吸的空氣、人與人之間的情誼,所以才會想帶走地瓜酥。而另一件事,是台東自己醞釀出來的迷人的生活風格,例如: 在慢食節大家都用環保餐具,這是台東在地的文化,但我們但沒有這樣的生產者,需要外面的框架的刺激,來思考這件事。因此,未來市角色是透過全亞洲的選品,來對台東的生活風格作提案,產生一些新的刺激,讓在地業者思考、開啟新的眼界。

 

設計文化採集 DNA

有在地的文化DNA融入在血液裡,再轉譯成產品,才是《東東市》真正想要呈現的。

 

選品標準:

1.產品力-閉眼買都不踩雷、好吃好用、工廠生產、檢驗合格。

2.美學力-有質感、設計感、環境友善 設計具內涵。Ex: 收到很多小米酒廠商,但文化DNA是否有整理?呈現很好的樣貌? 才會被認知為文化商品,而非土特產。

3.軟實力-在地文化採集、有溫度的觀點、生產者的故事。

有真實的產地條件、對應到生產者有文化思考、對外來有影響力、透過商品去呈現台東。

 

消彌族群的界線

台東有著豐富多樣的族群,包含原住民、返鄉者、小農等等,又著看不見得界線,而《東東市》以白色攤車呈現最當代的台東,消彌了族群與限制,呈現出最迷人之處。目前有五十個品牌,透過銷售檢討、改變陳列方式、調整市場甜蜜點,一起與創作者累積經驗、學習成長。也策畫相關活動,不斷地擾動在地能量與外地能量的融合,例如:回收帆布製成包包,讓在地發現原來還有這個可能性,開啟了思考的空間。紅烏龍茶發酵時間久,茶師可以去睡覺,呼應了台東慢活的生活態度。成果也受到國外媒體的注目,日本地方創生社群將《東東市》譽為能囊括在地旅遊情報+在地特色物產的「天線商店」。

Q&A Time

 

Q1:設計為「什麼」服務?

A1:梳理方向,是做設計的前提。有時候設計不需要變動,需要被設計的是「溝通」,不要為設計而做設計,原本美好的經典可能因此被破壞,也許真正需要改變的是溝通的角度,讓新舊世代有更新的理解。有新的角度,就有新的價值,這也是設計的一部分。所以設計的服務就是溝通,把訊息傳遞出去。

 

Q2:在地人該怎麼傳達,我是誰? 我有什麼? 要如何跳脫日常的思考?

A2:每個地方都有不同能量在發展,在地資源的運用很重要,我們很幸運《O'rip》雜誌創辦人王玉萍是從台北遷籍到花蓮,在地耕耘十多年,所以有激活的作用。如果我們標到才開始派駐人力,臨時著手是不可能做出來的。先做好調研,不同的地方用不同方式操作,啟動的能量不同。對於設計案有商業活動須完成的KPI,知道案情切角度,才能達成業者想要的目的。所有的條件,要達到天時地利人和,才能達到想去的目的。

 

Q3:如果以企劃端來思考,每個時期的城市任務,如何被達成共識,會是比較好的樣子?

A3:目前就是個最好的方式,人們都在變化的當中。就園區為案例,所有園區都想對標華山、松菸的呈現。是否有必要? 當一切為零時,是個不錯的參考,但接下來是否繼續? 我的想法是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靈魂,現在的狀態就是最好的狀態。在變動中修正、接下來會是什麼? 每個地方都不一樣,所以時時走訪各地,最好的時刻就是現在。

 

Q4:《花蓮設計中心》目前做了採集,那下一步呢?

A4:案子的下一步,是把展移到另一個地方,填充更充實內容變成常設展。有打造園區的想法,因為看到不一樣的亮點,想邀請好朋友共襄盛舉,讓今年翻的土,明年可以播種。將數位轉型運用在設計思考上,作為世代的轉譯者,向上翻譯、向下溝通,。

 

Q5:之前提到設計是溝通,但業者只是想要一個美美樣子,不處理問題與狀況,該怎麼辦?

A5:業主對設計的溝通理解未達,要考量是否要繼續做下去。如果要繼續,請告訴他自身經驗的痛點,節省犯錯的時間資源。在公部門遇到的問題,通常是沒有人拍板,找到負責的人即可。而服務客戶時,用明確的方向告訴他,市場進入的優缺點,以及致勝的關鍵,幫助他們具體看到產業翻頁的樣貌。

bottom of page